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文件 > 政府文件

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时间:2021-06-10      来源: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

《忻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

                           2021年6月10日

  忻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5月 

   

  目录

  第一章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蹚出全面转型的忻府之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三节 指导思想 

  第四节 战略定位 

  第五节 主要目标 

  第二章 夯实发展基础,发挥中心城区新动能 

  第一节 高起点提升城区规划水平 

  第二节 高标准发挥中心城区功能 

  第三节 高品质建设驱动产城融合 

  第四节 高水平实施精细化管理 

  第三章 提升发展能级,做精做强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节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四章 强化要素支撑,打造文旅康养示范区 

  第一节 打造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样板区 

  第二节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三节 构筑新时代公共文化核心区 

  第五章 聚焦“六新”突破,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第一节 打赢“六新”攻坚战 

  第二节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第三节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第四节 激发创新人才活力 

  第六章 转变发展理念,拓展产业转型新方向 

  第一节 提升传统产业 

  第二节 发展新兴产业 

  第三节 培育数字经济 

  第四节 壮大现代医药产业 

  第七章 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一节 做精有机旱作农业 

  第二节 做强生态畜牧产业 

  第三节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四节 促进农业融合发展 

  第八章 积极扩大内需,主动融入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深度融入重大战略 

  第二节 深度拓展投资空间 

  第三节 有效激发消费潜力 

  第四节 大力发挥园区作用 

  第五节 有效提升外贸水平 

  第九章 持续深化改革,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 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第三节 深化“放管服”改革 

  第四节 推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 

  第十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天蓝地净新家园 

  第一节 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第二节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 

  第三节 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第十一章 统筹城乡发展,绘制融合发展新蓝图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 

  第三节 促进城乡融合 

  第十二章 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享高品质生活 

  第一节 促进实现高质量就业 

  第二节 优先发展现代教育事业 

  第三节 加快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第四节 加强筑牢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稳步推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十三章 统筹发展安全,激发治忻兴忻新效能 

  第一节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第二节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第三节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第四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十四章 加强党的领导,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第三节 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节 完善规划目标落实机制 

 

  《忻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忻府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我区未来五年转型出雏型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和市场主体的重要遵循。 

  第一章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蹚出全面转型的忻府之路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忻府区“转型出雏型”的关键期,也是全区蹚出全面转型忻府之路的战略机遇期。全面总结我区“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深刻认识我区发展阶段特征、演进趋势和内在规律,准确把握我区所处的历史方位,研究提出我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对我区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推进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市委“336”战略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1869”重点工作为抓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初步形成总体布局合理、产业结构多元、资源配置科学、发展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三大攻坚战战果丰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区118个贫困村、14555名贫困人口如期实现了脱贫目标,贫困发生率降为0.05%,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成区内燃煤锅炉全部淘汰,“煤改电”清洁取暖和违法排污大整治“百日清零”任务全面完成。认真落实“河长制”,全面清除河道垃圾、农作物,加强工业污染排放监管,定襄桥国考断面退出劣V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犯罪,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各类风险隐患总体稳定可控。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14.0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68.9亿元,年均增幅6%;固定资产投资2020年突破60亿元,达到60.1亿元,年均增幅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0年达6.38亿元,年均增幅4.1%。全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稳健增长、连年进位的良好发展趋势。 

  经济结构转型稳步推进。“十三五”时期,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日趋合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82.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32.6亿元,年均增长7.4%。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新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城区品质形象全面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城区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更加健全。“十三五”期间完成新建改造道路31条,配合古城活化建设完成古城小街巷改造12条,共约40公里,累计铺设污水管网41.37公里、雨水管网31.32公里,路网格局不断完善,交通“微循环”更加畅通。配合完成市政府“五馆一院”建设工程,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创新驱动能力稳步提升。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重大突破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形成了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至2020年末,全区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专家工作站2个,市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高新技术企业10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协同创新的产业集聚新格局加速形成。 

  “三农”工作成效明显。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按照“四区、六带、十乡、百园”现代特色农业总体布局和产业区划,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2020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24亿斤,杂粮、辣椒、甜糯玉米、甜瓜、薯类、富硒西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三品一标”认证24个,成功获评“中国甘甜红薯之乡”“中国香瓜之乡”“中国优质辣椒生产基地”,“忻州糯玉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有机旱作、优势杂粮等特色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成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7个,区级文化馆总馆1个,文化馆分馆19个,区级图书馆总馆1个,图书馆分馆19个,公共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围绕“三大旅游”板块发展蓝图,着力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和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大力推动实施“一湖一河,两山三组团”功能格局,实现旅游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完成省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初审验收;完成忻州古城修复改造一期工程、忻州古城保护“活化”二期项目和北城楼、北城墙修复三期工程,忻州古城秀容书院、东大街、南关街等先后正式运营,忻州古城荣获“2019年山西省特色商业街”称号,成为省内外游客所青睐的旅游景点与“打卡”圣地。北合索村成功命名为山西省首批100家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文化”、“旅游+康养”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全区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数持续增长。全区接待国内旅游者从2015年的430.5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131.7万人次,年均增长27.33%;扣除疫情因素,旅游总收入从2015年的48.18亿元增长到十三五末的107.73亿元,年均增长22.28%。 

  机制改革成效显著。改革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确立“16781”教育工作总思路,坚持大改革与大整顿相结合,办与首善忻府地位相称的教育,“片区制”“联盟制”办学模式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成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组织数411个。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做实做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工作,“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顺利落地,“六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国企改革持续推动,煤建公司、义达建材、豆砂加工厂、铁合金厂以及15个基层粮站等条件成熟的企业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全方位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加中博会、厦洽会等重要展会,与山西四建、晋杰电缆、上海响策、天津九翼德等企业完成深度对接。招商引资极大提升全区经济总量、提高中心城区能级,成为全区填补产业短板、优化经济结构的主动力。 

  区域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35%,较2015年增加7.44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86个百分点。35个村纳入全市改造城中村规划名单,2020年完成24个老旧小区改造。2020年完成44个示范村的建筑特色风貌整治,美丽乡村新形象明显提升。编制《忻府区区域乡村建设规划(2018-2035年)》。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5396元增长到2020年的34524元,年均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8363元增长到2020年的12455元,年均增长8.3%。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5年的3.04逐渐下降到2020年的2.7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6-2020年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转移富余农村劳动力178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15年的4.2%下降到2020年的3.49%,就业形势平稳向好。2020年末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50420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3331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13132人,参加失业保险17112人,参加工伤保险20021人。2016-2020年全区累计发放城市最低保障资金1.65亿元,农村最低保障资金2.96亿元,帮扶8998户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持续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城市公园新建工程、植物园改扩建工程,新建5个社区游园,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极大提升。2019年末全区森林面积30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5.2%,高于全市0.8个百分点。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7年的213天增长到2020年的263天,优良天数比例达71.9%;PM2.5平均浓度、SO2平均浓度分别从2017年的58ug/m3和49ug/m3下降到2020年的20ug/m3和44ug/m3,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近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表1-1  忻府区“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忻府区“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

  实际 

2020年

  完成 

年均增长或累计(%)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1.9 

168.9 

6.0 

预期性 

2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9.9 

67.35 

2.4 

预期性 

3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65.8 

67.7 

 

预期性 

4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预期性 

5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预期性 

 

 

 

 

6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 

0.15 

0.21 

 

预期性 

7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33 

 

 

预期性 

8 

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亿元) 

0.66 

5.15 

 

预期性 

9 

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 

13.3 

30.2 

—   

预期性 

移动互联网用户普及率(%) 

39.8 

65.5 

 

预期性 

 

 

 

 

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5396 

34524 

6.3 

预期性 

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363 

12455 

8.3 

预期性 

11 

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0 

95.97 

1.3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1.2 

85.3 

1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77.3 

81.5 

1.1 

预期性 

12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0.334 

0.3481 

0.54 

预期性 

13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0.0916 

0.02476 

54.07 

约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71.02 

72.95 

 

约束性 

15 

婴儿死亡率(‰) 

4.2 

2.07 

 

约束性 

孕产妇死亡率(‰) 

0 

0 

 

约束性 

16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9.2 

9.67 

 

约束性 

 

 

 

 

17 

耕地保有量(万亩) 

98.05 

102.15 

 

约束性 

18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0.21 

0.30 

 

约束性 

19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 

129.52 

95.98 

 

约束性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3.1(2019) 

 

约束性 

21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3.3(2019) 

 

约束性 

2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3.5 

3.9(2019) 

 

约束性 

23 

森林发展 

 

森林覆盖率(%) 

15.2 

15.31(2019)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40.0 

183.5 

 

约束性 

24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71.5 

71.9 

 

约束性 

PM2.5浓度下降(%) 

 

+7.3 

 

约束性 

25 

劣Ⅴ类水体比例(%) 

 

0 

 

约束性 

26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二氧化硫(万吨、%) 

0.8347 

下降17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万吨、%) 

0.8553 

下降14.07 

约束性 

氮氧化物(万吨、%) 

0.9335 

下降16 

约束性 

氨氮(万吨、%) 

0.0800 

下降17.06 

约束性 

烟、粉尘(万吨、%) 

2.0998 

 

约束性 

 

 

27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0.026 

 

约束性 

第二节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化进程、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受疫情影响加速。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正发生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未来发展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但必须看到,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内生动力、市场潜力和要素支撑能力依然强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加速形成。特别是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寄予了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殷切期望,为山西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是全省转型综改处于至关重要的攻坚期,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习近平总书记授予我省的金字招牌,先行先试是中央赋予我省的“尚方宝剑”。省委明确提出“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战略要求和力争到2025年实现转型出雏型的战略目标;市委提出“蹚出全面转型的忻州之路”的总思路和构建“336”战略布局的总要求,坚守转型为纲不动摇,加快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推进转型综改的重大战略,为忻府转型发展明确了方向。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忻府区转型发展虽已起步,但仍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高质量转型攻坚期,突出表现在全区经济总量偏小,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发展新动能不够强劲,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缺乏人才和创新要素的支撑,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中心城区示范作用不足,辐射能力不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城市管理水平上均需优化提升,尚不能对周边区域产业和人才形成集聚效应;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资源环境约束形势严峻,绿色发展任务艰巨。 

  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省委“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和市委“三个门户”等重大战略部署,为忻府区作为忻州中心城区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全区上下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胸怀两个大局,把握忻府在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和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定位,主动融入太原大都市圈建设,增强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力,全面提升我区在全市首位度,提升忻府区在全省竞争力和影响力,奋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把忻府区比较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率先蹚出一条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 

  “十四五”时期,我区进入蹚出全面转型的忻府之路的攻坚期。一是转型综改全面攻坚期。“十四五”时期,是我区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基础上,聚力推进产业转型,全方位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巩固拓展多年来形成的转型发展思路、有效做法、体制机制和良好态势,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转型,加快破解资源匮乏型地区转型发展的问题,力争到2025年,实现转型出雏型的战略目标,为实现“第二个同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绿色崛起战略机遇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根本遵循,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加快生态修复治理,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变革。三是对外开放重要窗口期。雄忻高铁、集大原高铁全面开工建设,力争忻鄂榆高铁列入国家铁路建设“十四五”规划,即将形成忻州高铁十字型枢纽,忻府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和互动日益紧密畅通,与沿海沿边沿江同处对外开放的前沿。要强化开放意识,增强合作观念,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融入京津冀、长三角、雄安新区等国家战略,全面加快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全力打造面向京津冀和雄安新区的桥头堡、面向太原都市区的中部门户,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努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优势新格局。四是首善忻府加快构建期。我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将加速构建,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我市连续实施“大干城建年”和“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工程,加快中心城市扩容升级,“五城联创”全面推进,特色风貌整治村扎实推进。村庄环境卫生清洁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为我区建设首善忻府打下了坚实基础。要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五是现代化治理全面推进期。要适应民生社会发展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形势,改革不适应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加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完善基层治理、行业治理、单位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全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治忻兴忻强忻能力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综合判断,我区仍处于转型发展、厚积薄发、实现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抓住未来三个五年重要窗口期,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锚定高质量转型发展不放松,抢抓发展机遇,勇于改革创新,果断应对挑战,善于攻坚克难,率先蹚出一条转型发展、开放崛起的新路。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市委“336”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高速度赶超型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发展“883”产业集群,强力推进“六新”突破,在“十四五”期间把忻府区建设成为经济转型的引领区、创新发展的活力区、美丽宜居的样板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文旅康养的示范区、首善忻府的践行区和“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全省重要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为落实市委市政府“五地一城“战略定位,提供忻府样板,做出忻府贡献。 

  “883”产业集群: 

  大数据融合创新、新能源、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八大工业产业集群; 

  辣椒、甘甜红薯、甜糯玉米、“香瓜”、杂粮、生猪、奶牛、干鲜果八大农业产业集群; 

  忻州中心城区全域旅游、云中温泉康养休闲度假、现代商贸物流三大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六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统筹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项目,全过程做好要素配套、服务保障工作,努力凝聚先进生产要素,引导项目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特色化扩张和板块式崛起。 

  4、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5、坚持系统观念。聚焦中心城区建设,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紧跟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加快传统优势行业技术改造和提质升级,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 

第四节 战略定位

  准确把握我区在全省和全市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战略眼光审视谋划全区的发展方向,确定“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七区一城”。 

  ——经济转型的引领区。充分发挥我区作为忻州中心城区的引领示范作用,以“五大板块”建设为核心,全面推动忻府区观念转型、经济转型、方式转型、路径转型、动力转型、结构转型、机制转型、管理转型,蹚出转型发展的“忻府新路”。 

  ——创新发展的活力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六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打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智造基地、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美丽宜居的样板区。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安全可靠的基础支撑体系、绿色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和谐宜人的居住环境、智慧精细的城市管理。 

  ——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以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主线,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做新、做强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发展,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 

  ——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加快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流动,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文旅康养的示范区。以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突出“古城、人文、温泉、乡村”四大主题,打造主题旅游项目集群,注重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面推动景区、服务和价值跃升,加快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 

  ——首善忻府的践行区。持续提升能力,善作善成,建设产业结构合理、营商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民生福祉优先、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忻府。 

  ——“四宜”中心城区。立足区位优势,发挥全省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功能,发挥“头雁效应”,全力打造引领全市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成为“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四宜”之城。 

第五节

  按照省委“三个五年”转型发展战略部署,“十四五”时期,围绕实现第一个五年转型出雏型的重要阶段性战略目标,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功能逐步凸显。中心城区硬件和软件系统全面更新升级,中心城区集聚要素、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提供服务的功能全面增强。面向三个门户,吸引新经济、新生活、新人才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实现忻府成为全省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功能。 

  ----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建成一批有利于壮大经济总量、促进产业升级、绿色环保的工业大项目、好项目,培育壮大3-5个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煤化工、煤机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初步完成,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若干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位序和影响明显提升。 

  ----地域特色的创新生态基本形成。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加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人才梯度发展体系初步形成。在煤化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品牌。 

  ----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民营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土地、资金、科技、数据等要素市场化制度规则逐步完善。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标准化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现代法治体系、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现阶段性目标,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不断完善,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成。 

  ----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协同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企业的精准性、时效性全面提升。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诚实守信信用环境基本构建。营商环境主要指标升至全省前列,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 

  ----全方位对外开放局面基本形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各省在多领域实现协作联动发展,依托雄忻高铁,面向京津冀、雄安新区的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深度融入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科技、产业、人才、教育、生态保护、文化旅游、交通等各领域一体化合作全面加强,深度融入与太原都市区发展,面向太原的中部门户总体建成,忻定原同城化步伐全面加快。 

  ----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城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优化,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提升,山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作用彰显。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农村转移人口加快向城区集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 

  ----健全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力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就业结构基本稳定,失业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学前教育供给显著增加,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发展,学习型社会基本形成,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成熟定型,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到2025年,全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180亿元,占GDP比重达60%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数量倍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从业人员持证率达到5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忻府区在全市乃至全省的战略地位、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到2035年,在实现第一个五年“转型出雏型”重要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率先在忻州实现全面转型,与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区在忻州首位度明显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明显增强,“三大门户”作用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率先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城区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明显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全省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影响力充分发挥。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率先建成法治忻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更高水平均等化,教育现代化、医疗可及性、普惠性和社会保障公平性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率先建成文化强区、科技强区、教育强区、旅游强区,为经济高质量高速度转型贡献出“忻府方案”。 

  表1-2 “十四五”时期忻府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十四五”年均 

属性 

一、经济发展(8项)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6.90* 

8 

>8 

预期性 

2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7.35* 

80 

 

预期性 

3 

规上工业企业数(户) 

34 

81 

 

预期性 

4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2 

2 

 

预期性 

5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4.5 

 

8.8 

预期性 

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11.20 

 

10.8 

预期性 

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 

22.80 

 

>4 

预期性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4.5 

 

9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3项) 

9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0.21  

3.3△ 

20 

预期性 

10 

省级以上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个) 

3/2 

10  

2  

预期性 

11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15 

 15△ 

预期性 

三、“六新”突破与产业升级(7项)  

12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  

  

预期性 

13 

5G网络用户普及率(%) 

 

80△  

  

预期性 

14 

新材料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 

 

 

13△  

预期性 

15 

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15△ 

预期性 

16 

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量增速(%) 

 

 

12△ 

预期性 

17 

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30 

  

预期性 

18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4 

  

预期性 

四、绿色生态(7项)  

19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71.9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20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21 

森林覆盖率(%) 

15.20 

16 

 

预期性 

2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2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2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降低(%)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五、人的全面发展(13项)  

25 

从业人员持证率(%) 

19 

>50△ 

  

预期性 

26 

全社会劳动力持证率(%) 

 

>25△ 

  

预期性 

27 

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预期性 

28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3.3 

95△ 

 

预期性 

2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率(%) 

32755* 

50550 

7.5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率(%) 

11618* 

18440 

8 

预期性 

3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9.15△ 

  

预期性 

32 

体育人口占比(%) 

 

40△ 

  

预期性 

六、安全保障(3项)  

3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30.18*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34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亿吨标准煤)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注:1.带△号为参照国家、省、市及邻近地区“十四五”目标值设定数据。 

第二章 夯实发展基础,发挥中心城区新动能

  全面落实省委“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战略,加速构建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发挥忻府区在忻定原一体化和中心城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建设面向太原都市区的中部门户、面向东部京津冀区域和西部晋陕蒙(忻榆鄂)黄河区域的桥头堡、山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高标准建设发挥中心城区新动能,建设宜居忻府。 

第一节  高起点提升城区规划水平

  提高城区整体规划水平。充分发挥规划设计对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作用,坚持规划优先,大力开展城市设计,显著提升主城区风貌品质,展示“首善忻府”的城市风貌。以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定位,全面强化“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优化主城区空间规划,以忻太快速路建设为契机,加快主城区与太原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整合市内现状及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干线网络,提高市政管网系统整体服务能力和安全水平。 

  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抑制高强度开发,减轻中心城区资源环境压力,提高群众居住舒适度。结合塑造忻府特色风貌,依托市场化手段和多种形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住房产品设计和建设品质,不断改善城市居住条件。科学测算未来人口增长规模,配建一批高质量学校、医院等教育和公共资源。有序实施城市双修和有机更新,促进建筑物协调有序、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提升城市品位。 

  实施特色片区打造行动。统筹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建设进程,加强云中河、开发区等重点片区规划设计,建设CBD、城市综合体、特色步行街、滨水空间广场等标志性景观,打造忻州“城市客厅”。加强城市特色街区建设,打造便捷快速生活圈。以更高的标准推进道路综合整治,开展城市道路绿化亮化美化提升行动,持续打造一批整治样板道路,提升城市道路品质和形象,持续深化国家文明城市建设。 

第二节 高标准发挥中心城区功能

  提升城区规模能级。全面落实省委“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战略,主动对接太原都市区和京津冀一体化,积极融入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开工建设城区东部路网,拉大城市发展空间,全力配合推进雄忻高铁建设,推进忻太、忻定、忻原旅游道路建设,推动忻定原一体化。把握城市发展脉络,实现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合理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强忻州古城、东部新区、云中河、奇顿合等重点片区规划和协调发展,把提升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和承载力作为忻府区建设和发展的核心环节。 

  实施特色风貌建设。按照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的方针,按照山、水、城、人和谐共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格局,高标准规划忻州古城、东部新区等城市地标,梳理城市记忆、重塑历史空间。结合忻府核心城区的定位,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忻府地域特征、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深入开展“两下两进两拆双修一提升”专项整治,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认,显著提升城市风貌品质。 

  改造提升基础设施。以忻州古城活化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市硬件和软件系统更新升级,全面提升城市集聚要素、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提供服务的功能。优化老城区重点堵点路网,增加分流道路,打通断头路,消除错位交叉,同步推动建成区路网提升改造。统筹整合市政基础设施干线网络,按照“区域统筹、需求导向、互动协调、合理可行”原则,建设干线综合管廊系统,提高市政管网系统整体服务能力和安全水平。综合设置污水处理、垃圾焚烧、能源供应等多种市政设施,重点推进新型市政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建设。推进忻府区8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静脉产业园项目建设。 

第三节 高品质建设驱动产城融合

  高标准推进“五大板块”建设。加强城区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的规划和管控,推动人口有序集疏、产业合理集聚、空间高效集约。留住忻府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忻州古城晋北生活体验区重点围绕古城活化运营,实施景区提升工程,全力配合长城博物馆、环城墙遗址公园、古城西城墙、秀容花园建设;中部杂粮融合示范区重点围绕强化培育市场主体意识,加快引入各类研发、加工、营销主体;北部温泉康养区重点加快云中河景区4A级旅游景区升级改造,投运休闲娱乐区、会展中心,温泉康养运动区、户外综合拓展区、温泉风情街等建设;东部新兴产业集聚区配合实施半导体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诚壹生物科技、上海风电设备制造、奥明真空玻璃等一批项目建设。南部化工及建材新兴产业集聚区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实施禹王焦化升级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高品质推动产城有机融合。紧密衔接忻州城市规划,把忻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忻府规划布局有机衔接,以城市战略规划引领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构建与城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相匹配的城镇功能布局,实现人口、城市、产业相互融合。 

第四节 高水平实施精细化管理

  加快智慧忻府建设。坚持“科技加管理”的理念,发挥智慧城市指挥中心网格化平台作用,构建精细化行业监管、可视化指挥调度、大数据决策分析、公众便民服务等应用系统,增强城市管理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智慧商圈(街区)、数字商场(市场)、智慧校园、智慧景区、数字文化场馆、智慧医院等建设,积极推动智慧城市代码标识建设,实现城市内部各要素互联互通。大力发展“AI+安防”,加快摄像头、报警器等安防产品智能化升级,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立体实时的安防体系。 

  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深入实施“数字城管”全覆盖行动,加强“数字城管”平台运行管理,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云平台,构建城市管理基础数据普查更新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发现问题处置机制。建立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充分吸纳社会力量,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调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构建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模式。加强城市管理法治化,深化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城市应急体系,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深化环卫体制改革,大力推行市场化管理和环卫作业标准化管理,提高全区道路清扫质量和维护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市场化、收集运输全面密闭化。推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促进基层执法力量实质性融合;全面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和街路长管理责任,推动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栏1:建设中心城区项目 

  忻州秀容文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忻州古城二期项目; 

  忻州秀容文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秀容书院项目; 

  忻定大道忻府区段工程; 

  忻原大道旅游道路忻府区段工程; 

  忻太大道道路新建工程 

  国家级忻州杂粮交易中心建设项目; 

  城区路网建设项目; 

  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第三章 提升发展能级,做精做强现代服务业

  以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为主线,完善城区功能,做精做强现代服务业,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全面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 18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60%以上。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发挥中心城区优势,依托贯通南北的北同蒲铁路、大西客运专线铁路、大运高速公路、五台山机场等交通网线,充分发挥忻府区多元产业发展优势,大力推动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电子商务、金融服务、节能环保、5G通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为我省北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大市的重要支撑。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忻府区智慧物流发展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工业品物流、商贸物流和物流信息服务,培育发展冷链物流。到2025年,忻府区物流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培育3-5家5A级物流企业,8-10家4A级物流企业,初步形成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加快完善物流功能,形成体系完善、配套健全的现代物流集聚区。实现物流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社会物流总额增幅及物流业增加值占忻府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均超过山西省平均水平。大力提高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实现全区物流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物流运营智慧化。依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增强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延伸物流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建设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构建区域物流枢纽中心,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汇福重卡物流园、北太平汽车服务园、208国道佐城物流项目等一批空间集中、特色鲜明、产业配套、资源集合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立体式现代物流格局。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工商企业主辅分离,推进物流服务外包,提升物流业专业化水平。开展城市共同配送,构建城市配送服务网络。 

  专栏2:物流业重大项目 

  忻府区兴鑫汽车物流综合服务有限公司108国道(芝郡村段)停车场综合服务场地项目; 

  忻府区汇福重卡物流有限公司忻府区汇福重卡物流园区项目; 

  忻府区新大运太平综合服务有限公司108国道(北太平段) 

  停车综合服务项目; 

  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有限公司忻州杂粮“链仓+”物联网产业园建设项目; 

  山西粮忻谷都杂粮交易有限公司国家级忻州杂粮市场配套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项目; 

  忻州市燃气有限公司208国道佐城物流项目; 

  忻州瑞通物流转运中心(煤销站转型)建设项目。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忻府区作为全市金融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探索建立区域性金融市场。加快引进产业基金、风险投资、汽车金融、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各类法人区域总部及后台服务机构入驻。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产业领域,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发起设立本土基金管理机构、村镇银行、资产管理、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组织,吸引和推动民间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支持忻州农商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加快发展资本市场,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发挥我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高附加值的科技服务产业,形成一批科技服务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研发外包服务业,支持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型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创业孵化服务业,打造专业化双创园区,推动创业孵化服务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着力培育科技推广与技术转移服务业,搭建技术转移网络体系,发展壮大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科技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战略咨询、管理咨询、工程咨询、信息咨询等专业化咨询业务。 

  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基于数字经济、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重点引进国内外骨干型软件企业,积极争取与国内知名软件企业的合作,积极孵化创新型、成长型本土软件企业。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第二节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旅游服务、文化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体育服务、法律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领域,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积极培育一批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居民和家庭服务企业,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建设社区家庭服务网点,进一步鼓励生鲜食品店、便利店、家政店等各类生活服务连锁企业进入社区,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大力发展满足特色需求的家庭用品配送、婴幼儿看护、护理、美容美发、家用电器修理等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推动房地产中介、房屋租赁经营、物业管理、搬家保洁、家用车辆保养维修等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加快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鼓励在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文化、健康旅游、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健康服务。 

  发展壮大现代商贸业。全面促进零售、批发、餐饮、住宿四大传统商贸业向体验式购物、采购型专业市场、特色化餐饮、品牌化酒店等现代商贸体系转变,不断丰富产品及服务内容,通过转型传统商贸、发展新型业态、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以特色商贸服务吸引并服务太原都市区、京津冀和环渤海休闲旅游客群。突出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应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及金融服务配套等手段,完善城乡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提升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以建设全国性交易平台忻州杂粮交易中心为契机,引入新业态联动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带货直播、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五台山蜂业、玉米兄弟等具备成长潜力的电商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培育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贸易企业和品牌代理商,力争打造“忻府区电子商务创新基地”,到2025年,培育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电商企业4家、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电商企业10家,全区电商限上企业销售总额达50亿,构建起特色鲜明、要素集聚、产业链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多层次、多形式的批发贸易体系,打造融商品展示、信息发布、价格形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采购交易平台。鼓励引导忻州开来欣悦购物广场、忻州君华新天地购物广场、忻州田森汇城市生活公园等大型商业综合体进行差异化定位,增加体验型、互动型的业态模式,提供餐饮、娱乐、购物一站式服务。 

专栏3  现代商贸业重点项目 

体验式购物中心。项目计划用地40亩,建设周期2年。主要建设约8-10万平方米商业街及购物中心,涵盖零售、餐饮和娱乐等功能。 

新零售超市旗舰店。项目计划建面3000平方米,建设周期0.5年。新建线下超市旗舰店及线上平台,精选中高端生活用品及生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外卖物流”打造超市新零售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日常消费精品。 

沿云中河餐饮文化街提升。项目改造周期0.5年。主要进行沿路的风格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主要功能为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特色餐饮,打造休闲餐饮文化街区。 

古城区特色商贸街改造。项目建设周期0.5年。在原商贸街基础上,提升道路及外立面、规范商户经营模式、植入忻州商贸文化等。引进高端化、品牌化、连锁化商贸服务企业。 

  发展商务会展业。以国家级杂粮交易市场建设项目为契机,培育打造国际杂粮大会、农交会、杂粮系列交易会等若干个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品牌展会,引进和扶持一批实力较强的会展主体,形成一批优质的会展配套服务企业,推进云中河会展中心项目达产达效,努力打造区域性会展名城。积极招引全省性、全国性、国际性会议、会展、论坛、赛事在我区举办,增加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发展教育培训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依托忻州一中、现代双语教育集团、忻州师院等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城乡基础教育,建成全省教育强区。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教育培训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 

  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通过改造盘活闲置楼宇、市场化投资建设商务楼宇,积极引进电子商务、研发中心、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网络营销等市场主体入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梳理全区楼宇经济,以特色楼宇为载体,以服务业集聚为导向,精准培育3-5个高附加值、高税收贡献的高端服务业集群。 

  专栏4: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 

  忻州碧景园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忻州碧桂园商业综合体项目; 

  忻州恒大国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忻州恒大华府商业综合体项目; 

  忻州铁合金厂商业综合体项目; 

  忻州市联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忻州锻压机床厂城市综合体项目; 

  义达建材商业综合体项目。 

第四章 强化要素支撑,打造文旅康养示范区

  以围绕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部忻州古城旅游集散地”为抓手,大力发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基本要素,促进传统旅游业态优化升级,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重点提升刚性旅游消费质量和附加值,提高弹性消费比例。以全域景区化、产业融合化、全民共享化为着力点,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由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转变,打造智慧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标杆。 

第一节 打造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样板区

  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目标,立足忻府全域旅游发展核定位,大力推进文旅康养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旅游康养一体化发展,把文旅康养产业培育成我区战略性支柱产业。 

  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化发展。围绕打造现代化、高品质休闲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健康、休闲、养老等产业集群,加快文旅康养产业项目建设,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性发展,努力打造高品质康养夏养基地。以打造国内养老健康服务领先城市为目标,以奇顿合三地温泉资源开发项目为抓手,着力推动医疗服务、养生养老、健康体育等突破发展,规划建设奇顿合自行车道等项目。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兴办高水平医疗机构,引进国际高端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发展治未病、康复等多元化服务。推进医养结合,壮大养老服务产业,培育一批养老服务产业知名品牌,打造养老服务产业集群。依托云中河、牧马河两大河流,打造滨水游憩、水上娱乐、生态湿地等旅游产品。继续整合城镇旅游资源,实现城镇(乡)村一体化发展,整合忻府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和宗教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品牌化发展。立足“忻州古城·五台山下的自在生活”城市形象定位,以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突出“古城、人文、温泉、乡村”四大主题,打造主题旅游项目集群,注重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面推动景区、服务和价值跃升,加快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实施忻州古城保护改造项目二期项目建设,推动忻州古城、云中河景区全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充分发挥温泉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云中河温泉康养旅游项目、顿村温泉康养示范区项目、合索温泉康养项目等重点文旅休闲项目扩产达效。构建形成以忻州古城、云中河景区、奇顿合温泉康养支撑互补、宜游宜养的文旅格局。到2025年,文旅产业收入达到50 亿元,基本建成国内旅游名城。 

  打造旅游服务品牌体系。构建精品旅游标准化体系,制定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服务标准。突出精细化和个性化旅游服务,高水平建设一批精品民宿、高品质度假酒店、文化主题酒店,形成布局结构合理、主题特色鲜明、文化元素独特的休闲旅游体系。实施文创产品研发工程,支持开发标志性文创旅游商品。开展旅游商品品牌建设,打造高端旅游购物品牌,推动旅游购物向购物旅游转型,提升购物消费比重。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业态,增强游客留驻能力。 

  打造忻府文旅特色品牌。深入挖掘忻府区地方特色,以孙家湾香椿、忻州糯玉米、忻州香瓜、冯氏豆腐干、麻会糖枣等美食为主打品牌,以忻府区各地乡野珍品为辅助,打造舌尖上的忻府。通过“打造特色餐饮街区”、“树立地方餐饮品牌”、“合理布局快餐小吃”、“建设农家乐集群”、“改造生态园”五大举措,实现忻府区旅游餐饮业的新突破。至 2025 年培育 50 家星级农家乐,鼓励扶持忻府区特色餐饮企业,创新一批忻府美食菜品牌。立足忻府区休闲农业、温泉康养、“小杂粮之乡”等特色资源,开发极具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合理布局旅游购物场所,打通线上线下营销和销售体系,让游客能够带走“忻府记忆”。 

第二节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以“山、水、泉、城”旅游资源为基础,立足“国际化、乡土化、生态化”视野,构建温泉、山地、水体、农业、城镇、文化和创意旅游产品谱系,建设品牌性旅游景区,将忻府区建设成为忻州市全域旅游示范区标杆,以满足城市休闲与乡村度假需求为导向,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打造一个古城旅游发展核。继续推进忻州古城项目实施进程,进行定向招商,注重文创与旅游的融合,导入文创体验旅游新业态,完善古城的道路、水电管网、照明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将忻州古城打造成城市发展的新极核、城市形象的新窗口和全域旅游的核心区。稳步推进“五馆一院”建设;依托忻州高铁站,打造忻府区一站式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完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 

  发展两条滨水旅游廊道。实施云中河滨水游憩城市景观长廊工程,向西串联合索、奇村、双乳湖,中部串联顿村温泉,通过主打亲水休闲度假体验产品,以城市休闲、亲水运动、科普游乐等主题为抓手,完成滨水游憩城市景观长廊和高端城市休闲度假区的建设。实施牧马河滨水游憩田园景观长廊工程,作为串联禹王洞景区和桃桃山景区的旅游景观廊道,通过牧马河河道整治,形成连续水面,沿河流两岸建设乔、灌、草结合的紧密型宽篇幅植被带,对两岸农田进行整治,形成连片田园风光,打造牧马河滨水游憩田园景观长廊,给人们提供休闲旅游之地。 

  建设五大旅游集聚区。实施奇村、顿村、北合索村温泉康养娱乐区;三交镇、庄磨镇、奇村镇山林氧吧科考区;董村镇、西张镇人文历史体验区;东楼乡、北义井乡、忻口镇乡野风情度假区;豆罗镇、兰村乡、九原街、云中街环城游憩产业区等五大旅游集聚区建设,提高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区和北合索引入高端酒店品牌,弥补区域高档住宿设施匮乏的不足;依托独特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并推动酒店参与金鼎/银鼎级特色文化主题酒店评选,丰富区域住宿供给品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非标住宿,如农家乐、帐篷酒店、自驾车/房车营地等。打造高中低档住宿设施结构合理,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汽车营地、精品民宿等类型齐全,服务周到、管理先进的旅游住宿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忻府区自然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运用主题化打造的开发思路,构建一系列主题型休闲娱乐活动和项目,丰富游客的休闲体验。 

  丰富景区产品内容。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依托现有场馆,引入知名剧目演出;继续开发民间自发性庙会,打造全年无空隙庙会体验体系;深度挖掘温泉资源,开发四季温泉康养娱乐;挖掘名人资源内涵,开发文化创意演艺剧目,不断拓展忻府区娱乐服务产品体系。 

  到2025年,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旅游产业全域效益初步显现,忻府区在全市旅游格局中成为继五台山景区后的又一个节点区域,相得益彰,互动发展。  

第三节  构筑新时代公共文化核心区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持续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建设,推进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深入挖掘红色基地、红色遗址、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群众性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和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建强用好区融媒体中心,全方位讲好忻府故事、传播忻府声音。 

  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生产。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健全完善“名家、名作、名品”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原创作品和精品力作。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美术发展和收藏、艺术基金等一批重大工程。支持和鼓励包含文化元素的小说、影视剧、综艺节目以及网络文艺等各类形式的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推动文艺事业持续繁荣发展。加强对全民读书、阅读的引导,支持建设一批读书会、读书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加快忻府区职工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职工生活救助、文化提升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忻府区图书馆、忻府剧院、忻府区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数字文化云平台项目,以资源信息化,丰富百姓生活实现文化村村享;以资源网络化,互动手段实现文化人人用。完善乡、镇、街道文化站及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扩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服务半径,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坚持城乡一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现有每个乡镇3个服务点的基础上,继续在有条件的村增设服务点,使总分馆制发展更均衡,覆盖更广泛,开放更全面,为广大群众提供的内容更丰富,途径更便捷。 

    

  专栏5文旅康养重大项目 

  忻州云中河景区开发管理有限公司云中河温泉康养旅游项目; 

  忻州秀容文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忻州秀容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忻州汇丰长城文化园区发展有限公司中华长城博物馆(园); 

  忻州奇泉温汤疗养有限公司奇泉度假康养项目; 

  山西省民政老年康复医院忻州顿村温泉康养示范园区建设项目; 

  上海响策市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北合索温泉医康养老休闲项目; 

  三亚新弘天康养开发有限公司三亚新弘天山西奇村·弘天温泉生态康养度假区项目; 

  忻府区沐龙湾温泉开发有限公司沐龙湾温泉养老中心 

  山西逸康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忻州颐康温泉养老项目; 

  山西泰和温泉康养小镇有限公司泰和温泉康养小镇项目; 

  奇顿合自行车道项目; 

  忻州市国福康养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忻府区奇村温泉疗养国福康养大院项目; 

  忻州市忻府区祺生康养温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忻府区奇村祺生康温泉养老服务中心项目                                          

第五章 聚焦“六新”突破,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把培育创新生态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构建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大学、研发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互相支撑、协同创新、创造价值、共生演进的动力系统。 

第一节 打赢

  加快布局新基建。紧抓国家加大新基建力度的契机,加快传统基础设施和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上下游制造业和软件服务业的研发及产业化,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鼓励优势企业利用5G等技术升级改造工业互联网内网,到2025年,实现全区5G全覆盖。鼓励移动互联网运营商完成5G网络全覆盖,加快推动5G创新应用,协同开展5G技术研究与行业应用,支持忻州浪潮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项目、忻州联通云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石。加快建设数据中心、物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充电桩等项目,着力打造政务服务云平台、公共服务云平台。 

  加快突破新技术。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主攻方向,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转化应用,支持禹王焦化等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攻关突破,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绿色工厂、大数据等试点示范项目(企业)建设,带动先进产品、先进技术和技术标准的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新材料。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聚化方向,实施一批新材料重大工程和项目,攻关一批尖端技术和产品,研发一批关键工艺和专用装备。支持新宇科林等企业在特色新材料方面取得新突破。 

  加快打造新装备。立足产业基础,聚焦前沿领域和我区煤机装备等优势行业,建设一批自主创新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集群重点项目。支持蓝天环保、晨辉锻压等龙头企业在我区优势装备制造上取得新进展。 

  加快研发新产品。按照“无中生有、有中出新”的思路,加快科技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占有率高“四高”新产品的研发、转化、制造,放大品牌效应。把握新产品“工程化、产业化、集群化、品牌化”内在发展规律,持续优化产品链布局,推动研发升级,培育一批前沿产品、特色产品。 

  加快培育新业态。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新趋势,积极开展新模式新业态试点示范,鼓励、支持和规范各类新业态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融合跨界共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文旅和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新模式、新技术应用场景。紧抓后疫情时代直播卖货、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云逛街等新业态重大发展机遇,按照“产业融合、跨界共赢”的原则,鼓励支持和规范各类新业态创新发展,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节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以全省“111”工程、“1331”工程、“136”工程牵引创新体系建设,在创新平台打造上在太原率先取得突破。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实施创新平台非均衡战略。瞄准生命科学、先进能源技术、新材料、新一代机器人、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前沿科技产业,主动对接国内外高新企业、高校院所、工程实验室、产业集聚区等创新平台,引进一批一流人才、团队、项目。 

  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坚持优存量、扩增量、抓攻坚,实施企业技术中心赶超计划、制造业创新中心梯次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递增计划、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扩规计划,创办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加强应用型研究平台建设,争取在我区布局省级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装备,引导已有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提质升级。支持忻州师范学院加快推动重点学科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25年底,力争培育1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依托忻州师范学院材料计算化学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加快攻关硼羰基化学、生物大分子强化分离、线性光学材料、绿色催化等核心技术,加速推动先进材料、未来医药发展。精准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市场潜力大的科创型小微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载体,强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引进和培育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区、校、院所融合发展,鼓励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及技术引进、投融资协同发展高效融合的科技企业。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我市8大产业集群,我区8大产业集群实施5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示范项目,依托优势企业认定3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建设2个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重点产业,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发挥双创载体引领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孵化,对市场潜力大的科创型小微企业精准扶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保障创新要素供给,支持山西金宇科林科技公司煅烧高岭土申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支持忻州晋杰公司电缆产品研发项目。培育发展产业基金,为企业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招商落地的新动能新产业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全面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推进重塑性改革。 

第三节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支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好我区驻地高校和大型国企较多的创新资源作用,推进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研发实力强、协同创新效益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平台,推进关键技术和瓶颈的联合攻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支持大企业整合行业创新资源,主导建设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开放产业资源、应用场景和研发需求,开展专业孵化服务,推进合作研发。支持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聚焦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降低企业创新与试错成本,强化企业研发投入税收抵免政策落实力度,提供便捷的申报窗口与流程,引入政策引导基金风险投资重大创新项目。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吸引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重点在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传统产业升级等领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户以上。 

第四节 激发创新人才活力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鲜明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煌浓厚氛围。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健全完善全职和柔性引进人才的支持服务保障政策。坚持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励在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中,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退休返聘、旅居服务、技术入股等柔性方式,多渠道引进高端智力资源,开展合作研究。组织开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洽谈会,建立海外人才联络机构和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支持本地企业在境外设立实验室、研发中心,就地使用海外优秀人才。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绿色通道”,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实现精准引进。 

  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引导推动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和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有机衔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出台区级人才支持政策,培育、选拔、使用好本地各类人才。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规模、结构、质量与市场需求更相适应。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推动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选聘机制,提高市场化选人用人比例。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实行民营企业家培养导师制。完善企业、行业领域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保障人才获得与创新劳动成果相对接的收益收入,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实施区级人才激励政策,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着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有效推动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中小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实施“三晋英才”支持计划,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好本地创新人才,集聚更多的本地乡土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施“柔性人才、项目引才”,通过人才公寓、解决人才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难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专栏6:忻府区优化创新生态项目 

  新基建5G建设完善行动; 

  企业技术中心赶超计划; 

  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 

  规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扩规计划; 

  创办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高能级创新载体计划; 

  实施5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示范项目; 

第六章 转变发展理念,拓展产业转型新方向

  贯彻高质量转型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第一节 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推进焦化、建材、环保锅炉、煤机装备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 

  推动传统产业规模化。支持企业集聚发展,围绕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集群,做大产业规模。紧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前沿,以龙头企业引领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示范性产业集群。支持山西宏厚年产90万立方米高强轻质新型墙材项目、山西恒瑞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忻府区恒瑞资源再生利用加工项目建设,打造废渣石膏-纸面石膏板、粉煤灰-高强轻质墙体材料、煤矸石-超细高岭土等百亿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推动传统产业链条化。把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及其衍生关联产业作为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新的增长点,着眼于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提链,推动忻州禹王“上大关小、提档升级”项目、加大焦炉煤气制甲醇、合成氨、氢气及费托油蜡、粗苯精制等的开发力度,加快焦炉煤气-乙二醇-聚酯、聚氨酯等,焦炉煤气-甲醇-烯烃等链式发展,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走“高端化、市场化、差异化、环境友好型”的煤化工发展新路。 

  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大力推广“智能+技改”,推进智能化上云项目、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项目等工业4.0和数字化工厂示范项目,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支持山西晨辉锻压企业智能化上云改造服务项目。 

第二节  发展新兴产业

  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生产要素共享,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加强资金人才支持,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集群生态,促进生产制造领域共享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大力实施制造强区战略,聚力打造风光发电为方向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支持中科晶电、华晶恒基、北纬三十八度等重点企业达产达效,加快建设“一园四链”半导体产业园,打造半导体产业集群。 

  推动新兴产业高端化。瞄准未来产业,围绕“网、智、数、器、芯”,大力培育信创产业生态和创新高地,培育引进5G企业,加快智能制造、远程医疗、智慧城市、智慧文旅建设,打造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集群;打造智慧忻府和优质数字创意为方向的数字创意产业集群以及通用航空等产业集群等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产业集群。加快与国内国际领军企业深度对接,与重点高校、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深度对接,与东部沿海地区深度对接,加快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趋势好的大企业大项目,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推动新兴产业绿色化。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打造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固废利用、资源再生、生态修复产业项目为主向的生态环保产业集群,生物制药和温泉康养为方向的现代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集群,乡村振兴项目为方向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致力推进“忻需忻产忻材忻用”,形成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制造品牌。 

第三节 培育数字经济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将5G基站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将5G通信设施纳入建设项目审查验收内容,加速推动5G、人工智能与城市产业深度融合。依托浪潮大数据中心,规划建设数字产业园区,打造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大数据服务新业态,围绕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交易、安全等全流程,加快发展大数据软件、硬件、内容、信息技术基础产品,支持发展大数据分析发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积极推进促进实体经济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发展,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忻州杂粮“链仓+”物联网产业园项目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大力推行信息惠民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强化数字技术在教育、医疗、养老、经济运行、市场监管、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建设“数字忻府”。推进城市网络建设,提升5G商用水平,强化数字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城市大脑。 

  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汇聚共享工业资源,推进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网络协同优化, 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引领工业项目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推动企业工业设备联网上云、业务系统云化迁移,加快发展工业云服务。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探索企业两化融合新模式,培育一批两化融合贯标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升级改造工业互联网内网,推动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网络,引领融合创新,积极推进山西金宇科林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及企业上云建设项目等建设。 

第四节 壮大现代医药产业

  突出发展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标准化建设,鼓励发展中药成分超临界萃取、高速离心等先进技术,开发中药新药,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种植、精深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实施山西天致生物医药有限公司GMP建设项目,鼓励发展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化学创新药,支持优势企业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进仿创结合、系统集成,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一批新型药物;鼓励发展新型抗体、新型细胞制剂和微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和制剂,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等新型疫苗;加快发展新型血浆分离器、血小板分离器等高性能医疗材料,鼓励发展高端影像设备、智能家庭保健器械、医用机器人等高附加值产品。 

   

  专栏7:产业转型重大项目 

  忻州浪潮云计算有限公司忻府区浪潮政务云大数据项目; 

  山西天致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山西天致生物医药GMP建设项目; 

  山西宏厚建材有限公司年产90万立方米新型高强轻质墙体材料; 

  山西益成宏业科技有限公司忻府区腐植酸研发生产基地项目; 

  山西俊燕冶金有限公司半封闭矿热炉节能减排密闭改造项目; 

  山西俊燕冶金有限公司废渣生产岩棉项目; 

  山西恒瑞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忻府区恒瑞资源再生利用加工项目; 

  山西禹王煤气化公司134万吨/年炭化室高度6.25米捣固焦化项目; 

  山西禹王煤气化公司30万吨焦油制炭黑项目; 

  轨道交通直流牵引电缆与光电复合低压电缆产品开发项目; 

  山西四建集团山西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忻州园区)项目; 

  忻府区海绵城市新材料产业园。 

第七章 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区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率先探索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模式,力求在全市范围内担负起乡村振兴引领示范职责。以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和构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目标,围绕“四区、六带、十乡、百园”总体布局,在“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方面持续发力,做大做强辣椒、甜瓜、甜糯玉米、红薯、杂粮、生猪、奶牛、干鲜果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制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现代要素集聚,全面推进产业增效、产品提质、生态改善、制度创新、示范引领等工作,有效推动有机旱作农业快速发展,显著提升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第一节 做精有机旱作农业

  进一步完善有机旱作体系和标准体系,培育打造有机农产品等品牌,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落实粮食安全战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提升粮、油、肉等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6亿斤以上。 

  实施绿色名优品牌战略。实施优质专用玉米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杂粮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做大做强“中国甘甜红薯之乡”、“忻州糯玉米”、“中国香瓜之乡”、“中国优质辣椒生产基地”,积极申报“中国辣椒之乡”,加快申报“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及名牌产品评选、特产之乡认定等。加快本地名特优农产品生产示范园区建设,推进优势产业与“中国杂粮之都”融合集聚发展,配套建设忻府区杂粮(甜糯玉米)加工园区。加快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打造省级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 

  大力发展精品功能农业。支持各地聚焦优势特色主导品种,推动红富士、玉露香梨、小杂粮、香瓜、辣椒、甜糯玉米、红薯、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终端精深加工,进入高端市场。培育涉农大型企业,实施特色水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优质核桃生产基地建设与加工、绿色蔬菜生产与加工、中药材综合产业建设和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等项目,支持农产品物流、市场、供应链建设。 

第二节 做强生态畜牧产业

  发展生猪产业。依托温氏60万头生猪一体化养殖基地项目,加强合作力度,积极发展我区生猪产业。以建设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为抓手,以忻府温氏种猪场、万生苑种猪场、旺盛种猪场、兴旺种猪场为核心示范,以42个标准化规模猪场为骨干支撑,以559个生猪养殖户为产业基础,形成覆盖全区的生猪产业集群,实现全区生猪产业稳定发展,规模化率达85%。 

  推进奶牛养殖。以现有奶牛养殖企业为基础,支持忻府区银山湖奶牛养殖有限公司以及曹张乡七大奶牛养殖基地等重点生产企业,重点打造奶牛现代产业园区。通过调整粮经饲三元结构,推进新型草食畜牧业,引进或进口高产奶牛,推广新技术,提高奶牛的个体产量,发展规模养殖场(户),打造高产奶牛养殖基地,以奶牛产业园区为核心示范,辐射带动全区范围建设10-15个适度规模家庭奶牛牧场,全区奶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规模化率达95%,标准化率达80%,由奶牛大县向奶牛强县迈进。积极与蒙牛、伊利、古城等国家级大型奶制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对接,拓宽奶制品销售渠道,引进奶制品生产加工项目,延伸奶业生产加工产业链。 

  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广种养结合和区域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广苜蓿、柠条、燕麦草等多年生优质牧草种植,推广高效豆禾混播混储饲草生产模式,扩大青贮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推广全株玉米青贮饲喂模式。同步实施好退耕还草、饲草开发利用和草地植被恢复,实行以草定畜、草畜配套、科学管理。推动全区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实现生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目标。2025年全区养殖奶牛肉牛发展到5万头,肉羊养殖达到50万只,进入全省前列。 

第三节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生产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行品牌化战略,全力打造“区—乡—村—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口,全力确保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 “三品”认证。深入推进全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力争成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试点区,探索建立甜糯玉米、甜瓜、辣椒之乡、红薯等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典型模式,建立配套的农业技术、标准、产业、经营、政策、数字体系。 

  加强生态农业治理。加大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及青蛙等益虫普查和保护,加强引种等调运、申报、备案,加强农业环境检测队伍机构建设,不断提升农业面源污染例行检测的能力和水平;严防外来农业有害物种入侵,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村清洁生产、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模式生态化,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建设一批美丽宜居宜游新农村。 

第四节促进农业融合发展

  在优化特色高效种植业、提升规模生态养殖业的同时,做强品牌龙头加工业,做大现代流通商务业,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依托我区优良的农业环境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推介一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香瓜、甜糯玉米、干鲜果、树莓等特色农产品为主,以高速路口为点,重点突出禹王洞旅游景区,顿村、奇村沿线的旅游农业建设。凭借生态农业,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建设花卉观光、种植体验、采摘、休闲园区。 

  推动农业与加工业融合发展。围绕我区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壮大已有的甜糯玉米、杂粮、辣椒、牛羊屠宰等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培育发展果蔬保鲜、核桃加工、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坚持“抓大不放小、重在精优特”的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城郊型副食类加工微小企业、具有地域文化乡土特色的农特产品加工微小企业,力求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推动农业与流通业融合发展。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深入推进新网工程、粮食现代物流工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连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支持忻府区华瑞农副产品蔬菜瓜果副食批发交易市场升级,支持高城村辣椒产业园区购销市场扩建升级,新建干鲜果为主的产地交易市场,积极配合“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暨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建设与运营。到2025年末实施50个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培育农产品电商营销体系,推进“互联网+忻州特产”发展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创建网店微店等直销平台,培训农村青年创新创业,把创建与运营农产品电商平台作为农村新业态,引导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电商平台对接,进入网络营销,开创“电商平台+特产企业+基地农户”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推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试点,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深入推进新网工程、粮食现代物流工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连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专栏8:乡村振兴产业重大项目 

  忻州涌盈环境建设有限公司45000亩高标准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 

  忻州市忻府区惠众有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云中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项目; 

  谷生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忻州谷生源农业新型经济示范园; 

  忻府区杂粮(甜糯玉米)加工园区; 

  忻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60万头生猪一体化养殖基地。 

第八章 积极扩大内需,主动融入发展新格局

  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要求,坚持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立足自身禀赋和产业基础,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互促共进。 

第一节  深度融入重大战略

  主动融入京津冀联动发展。提高参与度,扩大开放度,在互利互惠中加快发展。全力配合雄忻高铁重大基础设施贯通,积极承接京津冀地区新材料、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疏解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有机农业、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把我区的文化旅游品牌打出去、有机农产品销出去、清洁能源送出去,建设好面向京津冀的东部门户。 

  全面融入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太原-忻府快速通道,构建半小时通勤交通路网。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文化演艺、健身度假等产业,建设太原旅游休闲后花园。统筹推进与太原都市区医疗资源协作互助、教育资源整合共享、社会保障接轨衔接、社会治理统筹联动。 

  构建现代交通体系。加快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抓住建设集宁至大同至原平、雄安至忻州铁路客运专线的基于,构建忻府区域交通枢纽。完善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网络,加快推进以忻府为核心,忻定快速路向东辐射定襄、忻原快速路向北辐射原平,忻太快速路主动融入太原。加快推进通用航空业发展,推进忻府区通用机场建设。 

第二节  深度拓展投资空间

  深化实施“三个一批”,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在项目引进实施中扩大重大科创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投资,加快补齐各领域短板,扩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大力引进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引进金融机构和产品,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展重大项目境内外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 

  谋划一批“六新”项目。紧抓高新科技为主的“新基建”增长极,加大“六新”战略和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投资。立足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医疗教育、应急平台、就业健康养老、文化建设等领域推出一批建设项目。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抢占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破瓶颈、补短板,聚焦“八大工业产业集群”和“八大农业产业集群”,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抢占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等重大战略,加快全区能源设施、交通水利、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城市更新,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带动消费空间拓展,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七个一批”机制,实现动态管理、滚动推进、闭环高效。压实政府推进、单位实施、部门服务。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调度制度,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推进项目建设多点突破、全面推进。持续开展项目观摩,实行重大产业项目分类考核。瞄准支持和服务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的主攻方向,做到入企服务常态化,通过建账、理账、对账、交账、算账“五账法”,持续改善政务环境、社会环境、群众环境和文化环境,深化前期手续办理、集中开工、集中竣工、进工地到一线解难题,着力为项目建设提供用地、用电、供水、资金、用工等服务,确保在建项目如期投产、签约项目加快落地。 

  激活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社会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制度,降低重点领域准入门槛,大力引导激活社会投资。创新政府投融资方式,进一步深化PPP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继续发布出台PPP合作项目,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大财税、价格、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探索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工作,进一步盘活优质存量基础设施不动产,广泛调动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性,形成投资内部良性循环。 

第三节 有效激发消费潜力

  主动适应需求结构升级趋势,以新消费为牵引,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努力把城乡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培育壮大线上新型消费、升级消费,促进大型消费商圈建设。大力提升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服务功能,发展夜经济、“首店”经济、“小店”经济、假日经济,培育定制消费、信息消费、幸福消费和绿色消费等商业消费新热点,推动实体商贸转型升级,构建“互联网+本地生活”消费生态。推动忻州古城、商业步行街开展夜间经济主题活动创建,形成独具风格的夜间经济品牌。完善商业业态和购物环境,打造全国杂粮交易之都和山西中部时尚购物之都。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搭建“工业品下乡入村、农产品进城入市”的双向流通网络。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制度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健全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公共服务领域政府支出,厚植居民发展性、享受性消费能力。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福利支持体系。 

  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强区,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重点建设区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乡镇、村级服务点,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提高。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建设多层次消费平台,建设高品质步行街、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区域、新零售标杆区域,发展夜经济,提升乡村消费、社区商业消费。以质量、品牌、标准、技术等为重点,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落实和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全方位优化消费环境。 

  提升质量标准水平。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全区企业产品标准公开率达到80%以上。以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试点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职能,提升各行业领域标准化建设水平。扎实推进忻府区优质红薯有机旱作标准示范项目和文化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 

专栏9 电子商务重点项目 

跨境电商O2O体验店。项目计划建面500平方米,建设周期0.5年。利用智能体验终端进行海外商品的陈列和展示,主要展示海外直购平台上架的母婴用品、健康美容、家居生活类商品。 

电商创业大赛。赛事每年举办。动员全区电商企业/创业人员进行创新,通过自愿申报-实施-效果评比,并对结果优秀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大赛主题内容为网络营销创意、个性化定制等有利于促进本地电商发展的内容。 

社区O2O体验店(多个)。项目建设周期0.5年。主要建设线下门店及线上展示设备,体验店以不同核心功能划分社区购物O2O/家政O2O/生鲜O2O/便利店O2O,服务小区周边直径3公里内用户的特定生活需求。 

第四节 大力发挥园区作用

  突出园区招商引资主引擎。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工业项目进园区,增强园区产业聚集能力。以“区域集聚化、园区集群化、产城一体化”为目标,把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和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坚持“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土地集约、要素集聚”的原则,准确定位园区主导产业,突出园区全产业链招商,带动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聚集。创新和完善园区招商引资机制,科学制定园区招商引资、引智、引技机制,促进政策,推进园区招商从拼土地、拼资源向依靠产业链及优质项目招商转变。 

  打造专业特色园区。支持园区在重点产业上谋求突破,在招商引资中引大、引优、引强,注重产业链关联项目的整体引进,打造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产业基地。鼓励园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园区招商,支持境内外投资商抱团成群发展,依靠企业特定关系网引进项目。积极推进重点开放载体对接,探索建设煤化工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园中园”,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专业特色园区。 

  强化园区示范引领。鼓励各类园区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支持外来资金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形式联合创新团队在忻府园区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建立园区招商引资联合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健全落实入园项目生态绿色指标、投资强度、研发投入和产出率要求,强化园区招商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示范。完善园区招商引资项目退出和清理机制,有效地管理引进项目的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招商引资风险。大胆创新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模式,用市场化手段发挥资本聚集产业、产业促进资本的作用,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资本建设“园中园”,打造园区招商引资的综合优势。引进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社会组织和其他投资机构参与园区开发、园区项目建设与运营、股权投资等多方面的合作,构建体制顺畅、渠道多元的园区投融资体系。 

  精准用好招商图谱。完善招商项目储备库。加大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上下游招商力度,实行“点对点”、“一对一”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和国外先进发达国家,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探索“产业基金+项目”招商、股权招商等新模式。以主导产业集群为重点,深入开展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招商活动,引进培育一批带动性强、贡献率高、前景广阔的好项目、大项目、新项目。 

  灵活运用招商方式。发挥园区集聚、产业延伸、资源禀赋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足用活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借助专业化招商机构,推行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等方式,力争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忻府。全力构建开放平台,加快推进禹王院士工作站建设,支持山西新绿洲肥业建立博士专家工作站、晨辉科技与中北大学合作研发“自行式无轨锻造装取料机”关键核心技术。 

第五节 有效提升外贸水平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忻州海关开关运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国企混改、装备制造、服务业等领域对外开放力度。复制推广自贸区和深圳前海自贸片区经验,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实施一批国际国内科技合作项目,发挥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作用。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国内展会、让更多忻府品牌走出市门、省门、国门,走向世界。 

  充分发挥招商会展平台作用。积极承接外贸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深度开拓日韩、港澳台等国家或地区市场,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复制推广自贸区和深圳前海自贸片区经验,大力培育外贸主体和国际市场,强化友城合作,打造内陆资源型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创新外贸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巩固扩大高岭土、辣椒等特色产品的出口优势,实现多点出口均衡发展,做大出口贸易规模。 

第九章 持续深化改革,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

  坚持“改革为要”,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大改革,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以改革创新创优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各项政策,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各类市场主体规则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以产权为纽带、市场为主导,做强一批、整合一批、转型一批、探索一批,全面推进国营豆砂加工厂、铁合金厂、原水泥厂、色织厂、煤建公司、造纸厂、义达建材厂等区属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 

  持续深化国有投资运营体制改革。从管理体制上对国资监管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体制进行深层次改革,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持续完善国资管理体制,从管企业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加快“僵尸企业”出清,鼓励多重组、少破产,维护社会稳定。大力推进“腾笼换鸟”,推动相关企业在招商引资、盘活资产上做文章,利用现有优质资产,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技改扩能、转型升级步伐,支持引导民营企业“个转企”“小升规”发展,培育发展微型企业、规模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政银企合作,加大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贷款贵、融资慢”等问题。 

  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数和营收规模倍增计划。坚持企业主导、政府引导、试点带动、培优培强,从全区民营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备企业中选取一批作为试点,创新各类要素供给,实现靶向精准扶持,支持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工业技改、发展总部经济、强化资本运营等集约化手段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和营收规模实现“双倍增”,到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由现在的34家左右增加到81家,企业营收规模翻番。 

  持续推动省级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建立健全忻府“专精特新”种子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开展政策支持、融资服务、管理提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市场开拓、数字化赋能等方面的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实施“互联网+小微企业”计划,推广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实施专一化发展战略,按照专业化分工要求,集聚有限资源,选准主攻方向,不断积累研发制造经验,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在差异化、小众行业的细分市场中赢得主动,成为该领域的强者和隐形冠军。 

第二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继续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做好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衔接。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有序规范农村承包地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户一块田”,“按户连片耕种”等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 ,大力推进联耕种,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服务、产业化劳动、家庭农场等。 

  做好农经体系改革试点。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挥乡村本色生态和农耕文化优势,打造“三个人家”。 

  统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抓好“一核三治融合”体系,继续深入推进行政村合并工作。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实施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项目。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立法、执法、普法和依法决策等各项工作。扎实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央督导“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推进行业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农业农村领域“长效常治”实现新起步。 

第三节 深化“放管服”改革

  按照“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忻府特点”的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升级版,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进一步提升区级各部门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引深“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全面推进流程再造、强化审管衔接、实现审批提速增效,筑牢审批制度改革基础,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按照“三对”“六最”要求,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政府决策、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加快实现行政审批服务“全过程网上办理、全流程信息共享、全环节开放透明、全链条限时办结、全区域同步办理、全天候主动服务”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确定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关联事项和责任清单,通过建立评价体系,树立“产业第一、项目至上、企业为重、服务为本、公正为要、人才为根”的理念,推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使忻府区成为投资洼地和热土。 

  全面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开展企业全生命周期便利化服务,构建以承诺制为基础的审批制度,建立容缺受理机制,动态管理容缺受理审批事项清单,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再造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加快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和智能审核,尽早实现“凡是部门能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再由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凡是能通过信息共享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得要求企业或居民重复提供”,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最多跑一次腿”为“零跑腿”。优化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形成支持保障项目建设的环境氛围。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强化负面清单管理。全面提升监管水平,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创新“互联网+监管”,强化信用监管,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政府服务线上线下标准化建设,用好“13710”政务督查督办手段,推动我区营商环境明显进位。 

第四节 推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示范区建设。以能源革命“1527”综合改革计划为统领,推动能源生产关系变革,助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推进重点风电、光伏发电站、生物质能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地热资源、干热岩资源普查和开发利用,推进奇村、顿村、合索等地热资源项目,支持现有在建项目尽快投入运营。积极推进氢能产业发展,支持禹王煤炭气化公司实施焦炉煤气制氢等项目,打造忻州现代煤化工基地。支持能源发展方式变革,扶持三源煤机、龙腾煤机、蓝天环保等重点企业创新升级,做大做强。 

  科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国家、省、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建立碳排放强度与总量“双控机制”,科学编制能耗、物耗预算管理方案,多措并举降低碳排放强度。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发展数字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控制高耗能产业的扩张,降低单位GDP能耗,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指导和推进禹王焦化等重点企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快工业企业能源管理现代化、高效化,推进建筑业低能耗、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编制绿色生产考核体系、绿色建筑建设标准,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和能耗效率。实施建筑节能先进标准领跑行动,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合理有效配置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汽车、清洁能源动力等运输设备应用。 

  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发挥我区日照资源充足、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广阔的区域优势,依托变电站布局合理,接入和送出条件等优势,加大加快光伏产业发展。实施忻州虎悦通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山西乾盛新能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忻府区750MW光伏发电项目、粮站屋顶分布式发电项目,把我区打造为未来1000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清洁能源取暖工程建设,打造示范性、规模性新能源新业态。实施山西俊密闭式硅锰矿热炉尾气建设15MW发电机组项目、洁晋垃圾发电提升改造项目、地能发电及地热综合利用产业园、轨道交通直流牵引电缆与光电复合低压电缆产品开发项目等一批标志性能源项目;支持电动汽车充电桩发展。 

  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实施豆罗园区2*40MW生物质发电项目、山西神沐新能源有限公司日产2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项目。 

  专栏10:能源革命重大项目 

  山西乾盛新能能源有限公司忻府区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 

  山西虎悦通新能能源有限公司忻府区一期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 

  忻府区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平价基地项目; 

  山西钢瑞热电公司年产900万立方米天然气及生物质有机肥项目; 

  山西神沐新能源有限公司日产2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项目; 

  地能发电及地热综合利用产业园。 

第十章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国土绿化和彩化财化有机结合,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天蓝、地净、山青、水秀、河畅的美丽家园。 

第一节 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确保人居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 

  持续实现蓝天。突出“调产、控煤、治企、管车、抑尘”,强化列入太原及周边(1+30)区域县(市、区)联防联控措施,持续攻坚大气污染防治。总结推广“煤改电”“煤改气”区域集中供暖工程经验,加快居民采暖革命进程。突出抓好燃煤污染、工业炉窑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扬尘污染整治工作,持续推进清洁取暖、清洁能源改造与利用。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递增。继续加强“禁煤区”“禁燃区”管控,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继续加强扬尘综合治理。促进区域空气质量全面改善。 

  持续实现碧水。统筹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全面压实河长制责任,制定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流域上下游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配合、定期会商,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严厉打击侵占水域岸线、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大力实施“五水同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稳步推进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 

  持续实现净土。建立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持续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切实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积极开展“清废”行动,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工业废物处理处置,整治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推进垃圾和污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整治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开展典型区域受污染农用地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实施典型行业污染地块治理修复试点示范。 

第二节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修复水系生态功能,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加快南云中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实现自双乳山水库至播明铁路桥段城郊生态湿地绿色长廊,积极做好南云中河上游未控支流治理,实施陀罗河、合索河、淘金河等支流的河道治理防洪工程,实施南云中河播明桥下游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工程,保障行洪畅通;利用牧马河与南云中河地形高差,以滨河公园及生态湿地为连接,以西岁兴水库为源头,以自然河道为主线,贯通南云中河与牧马河,实现调丰补缺,打造新的城市生态廊道;完善滨河公园、滨湖公园、滨水广场、滨水绿道、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水系绿化景观,形成景观廊道。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全面提升全区森林覆盖率。深入开展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创建,利用土地卫片执法持续加强违法占地用矿整治力度,坚决遏制各类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全面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整沟治理工程,全面落实封山禁牧、护林防火制度,严禁秸秆焚烧,从严查处毁坏、占用林地和私挖滥采等违法行为,持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第三节 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推进水土资源节约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非常规水综合利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水效领跑者行动。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和专项评价,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落实对生态保护地区、流域跨界断面水质、社会资本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 

  推进能源节约利用。全面建立能源高效利用制度,降低能耗、物耗水平,提高废弃资源利用效率。探索推进用能确权、初始分配和有偿使用,推进用能预算化管理。强化能耗、物耗总量和强度约束性指标管理,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煤炭减量等量替代,实现煤炭消费总量稳步下降。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构建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场景,为实现现代化目标腾出用能和环境空间。继续实施禹王循环经济等重点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严格落实“三区三线”“三线一单”和主体功能区管控要求,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以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为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专栏11:生态保护类重大项目 

  奇村镇跃进渠、金山湖生态环境修复项目; 

  忻府区牧马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忻府区废弃矿山修复治理项目; 

  忻州禹王煤化工循环经济园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项目; 

  山西繁荣富化工有限公司搬迁项目。 

第十一章 统筹城乡发展,绘制融合发展新蓝图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惠新型城乡关系。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

  持续推进“五城联创”。按照全省构建“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的发展格局,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国家园林城市入选成果,深入推动智慧城市和全域旅游城市创建,持续深化“五城联创”,强化全市中心城市龙头地位。大力推进忻州古城改造活化建设,加快云中河景区4A级景区升级改造,抓好牧马河综合治理工程和南云中河王家庄至东冯城段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双乳湖生态修复项目和南云中河后播明村至忻府区界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全力做好雄忻高铁等重点工程建设的服务保障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助力城镇化发展。围绕经济、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成产业兴、人口旺、成本低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促进中心城区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的绿色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升农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围绕城乡居民对乡村新功能要求,着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促进乡村特色资源与城市多样化需求之间的适配对接,开发生态休闲、观光采摘、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生、民俗美食、户外探险等,释放农业农村多元价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一批美丽宜居宜游新农村。发挥乡村本色生态和农耕文化优势,打造“三个人家”。抓好“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继续深入推进行政村合并工作。充分发挥忻州涌盈公司“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平台作用,大力开展“整沟治理、集中连片,实施绿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

  统筹村庄建设规划。大力提升乡镇服务农民能力,保护传统村落,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开展村庄特色风貌整治,强化农房单体个性设计,提档升级农村墙面,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升级版乡村。 

  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道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乡风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 

  打造高质量农业农村。加强生态农业治理,补齐耕地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短板;推进农村清洁生产、秸秆综合利用、化肥减量增效;开展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逐步建立定期定位检测制度,建立区级检测控制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充分发挥“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型模式作用,大力开展“整沟治理、集中连片,实施绿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 

第三节 促进城乡融合

  完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格局。积极创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推进城乡国土空间规划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分层次有序编制各类规划,探索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培育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形成承载城乡要素跨界配置的有效载体,重塑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机制,抓好“四好农村路”、农村集中供热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城市综合管廊系统、污水处理、垃圾焚烧、能源供应等向乡村延伸,推动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并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处置,使现有农村地区成为人口规模合理、设施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发展区域。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升环境品质,延伸公共服务,加快交通、商务、教育、医疗、文体合理布局,优化公共服务供应结构,实施城市优质公共服务下乡工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推动城市人员下乡、农村大学生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兴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生活服务业,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鼓励人才返乡入乡创业,促进工商资本下乡。继续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让城市要素走进来,让农村沉睡资源活起来。 

第十二章 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享高品质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促进实现高质量就业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全力开拓就业市场。 

  聚焦重点群体精准就业援助。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群体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好援企稳岗工作,保障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精准实施就业政策。“十四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快培养适应转型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打造“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劳动力建档立卡,为劳动者培训、求职、就业提供便利。力争“十四五”期间,每年参加培训学员(不含企业在岗职工)就业率不低于25%。大力推广“工学一体化”“职业培训包”“互联网+”等先进培训方式,鼓励建设互联网培训平台。 

  构建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平台智能化、现代化,综合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资源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统筹布局就业服务网点,建立城乡统一、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和完善劳动力建档立卡,做好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为劳动者培训、求职、就业提供便利。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创业人员的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企业创造就业岗位。 

第二节 优先发展现代教育事业

  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加快发展农村幼儿园,规范社会力量办学行为。坚持就近就便服从就优原则,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000个,全区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98%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达到90%以上,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性强、普惠性广、质量较高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忻府区幼儿园新建项目。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中学向城区集聚、小学向乡镇以上集中,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实行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均等入学权利,全部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到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实施南关小学、秀容小学、秀容中学移址等一批新建项目。 

  高中教育提质特色发展。统筹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探索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资源互通,探索建立综合高中,允许普通高中学生转读中等职业学校并享受相关政策。推进忻州职业中学、秀容中学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特色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争取创建省和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 

  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全面落实“16781”教育工作总思路,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实施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推动“联盟校”“片区制”办学模式改革,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效应。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持续推动“名师名校长”选树工作,发挥示范、引领、带动、激励作用,持续加强“六支队伍”建设,建设政治坚定、师风纯正、业务精湛、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办好特殊教育。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三节 加快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拓展区域综合医改。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探索合理有效的医疗联合体运行模式,加强公立医院内涵建设,实施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行动计划。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深化分级诊疗、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医疗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大力引进卫生人才,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机构融合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步伐,推动村卫生室尽快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变。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制,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服务体系,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健全集“防、控、治、研、学、产”为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大力提升处理急难险重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规范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病源学、临床症状等的监测,及时高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创新管理办法,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点,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水平。全力做好应急预案管理、物资储备等重点工作,着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门诊部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负责制,严格做好发热患者的登记、留观、核酸检测等工作。加强对具有哨点性质的医疗机构的指导和监督,要开展定期检查和随机暗访,坚决防治因职责落实不力导致的疫情扩散。 

  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以创建全民健康模范区为目标,开展全民健康运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体育组织建设,成立区级体育总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大力支持区级单项体育协会建设。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足球场、健身步道、骑行道建设任务。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公园绿地、闲置厂房、校舍操场、社区空置场所等,拓展公共体育设施场所。深入开展主题鲜明、突出创新、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各级群众性综合运动会,实现“全民健身日”活动100%覆盖。 

第四节 加强筑牢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人人享有保障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强化服务民生和兜底保障能力。实行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贴,推进城乡居民补贴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加快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全区人民住有所居。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推动“安居宜居”发展,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良性发展格局。加快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加大力度推进人才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积极构建符合区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多渠道筹集公共租赁住房,探索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试点,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障对象的承受能力以及建设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调整保障性住房价格或租金标准。 

第五节 稳步推进人口均衡发展

  全面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善后服务等全过程家庭发展政策。深入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升出生人口素质,强化人力资源投入,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加快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探索以子女赡养为基础,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金捐赠、商业保险引入多种方式的农民养老制度。加大推进殡葬制度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忻府区殡仪馆与忻府区南山生态陵园一体化项目建设。 

  专栏12:民生类项目 

  忻府区天伦松鹤养老中心忻府区天伦松鹤养老中心项目; 

  忻府区老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 

  忻府区社会福利院忻府区老年公寓建设项目; 

  忻府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忻州亿佳医院新建项目; 

  公安忻府分局9个派出所业务用房建设; 

  忻府区职工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第十三章 统筹发展安全,激发治忻兴忻新效能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法治建设制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探索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忻府模式”,全力推进治忻兴忻强忻能力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坚持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优化政府机构职能职责,建立起具体完备、协调高效的职责运行机制。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度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制度、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增强规矩意识和程序意识,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建立重大风险问题清单制度和防范化解责任分担机制,推动矛盾风险防范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完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事项权责清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探索推进行政权与司法权有效紧密衔接,增强行政执法威慑力;健全完善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强化突发事件依法处置。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调查评估机制,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传染病防控机制建设,构建“战平结合、平战结合、依法科学、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属地、部门、行业、个人四方责任,严格执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有关法律法规,全面提高依法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推进大数据、信息化支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多点触发预警防控机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面提高抵御气象、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加强各类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全社会综合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 

第二节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忻府特色普法品牌,推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完善法律顾问、法律援助等制度,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拓展公证服务领域,深化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加强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建设。 

  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全过程,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多层次、多领域、全覆盖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和“八五”普法,厚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继续深入推进“法律六进”,创新普法宣传方式,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落实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类型化专业化调解平台建设,加强执行难治理和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促进司法公正高效;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侵害百姓合法权益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以“三零”创建引领推动平安建设,打造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切实防范重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研判、评估和防控机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强化预测预警预防,有效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预见性和时效性。健全完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稳妥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严防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强化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小贷公司、担保、典当等金融机构监管,持续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和秩序整顿,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 

第三节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健全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不断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打造“枫桥式派出所”“枫桥式社区”“枫桥式司法所”;强化底线思维,抓好源头治理,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立健全“全科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基础力量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提升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深化城乡社区治理。完善村(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开展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和示范创建,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加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发展。以深入开展“三零”单位创建工作为牵引,以智慧社区创建为支撑,按照“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的要求,有效整合资源,突破薄弱环节,补齐工作短板,全面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推进城乡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基层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街道(乡镇)、城乡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乡社区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居委会自身建设,强化居委会引领居民自治职能,搭建党组织领导、居委会指导、居民等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的居民自治平台,形成 

第四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常态化开展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治理,坚决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健全完善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机制、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六住措施”,建立重大风险问题清单制度和防范化解责任分担机制、制定防范化解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实施方案,定期开展涉稳信息分析研判。 

  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把安全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关系,依法依规制定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县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执法责任和监管范围,落实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实行最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工矿商贸、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健全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严格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政绩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考核权重,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安全生产责任量化评估结果与薪酬挂钩制度。 

  做好矛盾排查化解。推进四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完善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注重运用和规范网络等新兴媒体传播优势,不断提高新媒体的品牌创新能力、话题设置能力、“引关圈粉”能力,坚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加强打击整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大力推进全科网格示范点建设,完善问题发现、受理、转派、处置、反馈、核实结案一体化闭环式处理机制。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劳动人事、社会保障、交通事故、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及时解决本领域的矛盾纠纷。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抓早抓小抓苗头,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控新治旧”行动,及时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全区大局和谐稳定。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统分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市场监管、物资储备等政策制度。健全有效协同机制,强化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加快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弱项,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健全集“防、控、治、研、学、产”为一体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加强社区防控能力建设,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提升处理急难险重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面提高抵御气象、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加强各类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市场监管、物资储备等相关政策制度,提高全社会综合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 

第十四章 加强党的领导,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转型综改的各方面各环节,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贯彻到各项工作中,为实现转型出雏型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完善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各级党委(党组)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进一步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完善党委议事协调机构机制,强化党委职能部门统一归口管理职能。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决策机制,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五型机关”建设,带动和促进各级党政机关自身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县乡抓村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实。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健全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强化领导干部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全面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优化干部成长路径,畅通农村(社区)优秀干部选拔使用渠道,落实干部“墩苗”行动,围绕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区域转型升级、干部业绩实绩等重点领域,改革考评办法,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干部实绩档案,营造以结果论英雄的浓厚氛围。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贯通运用“四种形态”,完善有为有位、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打造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第二节

  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坚持依规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深化政治巡察,持续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常态化政治性警示教育工作,进一步拧紧党员干部思想“总开关”,筑牢廉洁“防火墙”。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党对纪检监察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领导,持续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制度,强化纪委监委监督的协助引导推动功能,促进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贯通融合、协调协同。 

  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深入学习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强化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实施“控新、治旧、抓早、铲土”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扩大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推进正风反腐,着力整治“六稳”“六保”“三零”创建等重点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整治“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乱作为等“微腐败”,确保公权为公、用权为民。注重正向激励,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政务水平,用好“13710”政务督查督办手段,“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抓落实,不断以忻府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群众。 

第三节 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及人民团体依法依规履行职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形成强大发展合力。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强化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推进制度创新,增强监督实效,保证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民主权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大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的部署要求,更好发挥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依法行使选举权任免权相统一,严格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选举和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组成人员和有关工作人员,增强选举和任命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 

  健全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优化界别设置,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深化群团改革,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提升政府智能化治理水平。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在社会治理领域的互动与合作关系,把社会治理全面纳入到各级政府全局工作之中。按照“精干、高效、廉洁”原则,构建“职能优化、运行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推行扁平化管理,形成内部贯通、执行有力的政府组织体系。依托大大数据发展基础,坚持“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创新”,做好社情民意分析。加大政府数据的开放力度,更大范围地公开政务,实现治理和服务有机结合。打造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整合公安、市政、规划、卫生等政府部门及相关业务系统,覆盖政务、生活、健康、社保、文化、教育、交通、诚信等领域,实现“一网”办理。加强社会治理绩效考核,推进政务公开与问责。 

第四节 完善规划目标落实机制

  编制好全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统一领导、协调各方,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形成推进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加强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构建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做好与市级规划《纲要》的衔接,明确目标任务,谋划实施项目,落实分工责任,保证《纲要》确定的战略任务、战略重点落到实处。 

  完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细化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落实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按照本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合理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年度计划,明确年度目标、指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构建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对纳入《纲要》的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挂图作战、压茬推进。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考核。依托现有政务信息平台,建设区级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各类规划统一管理,强化规划衔接协调,跟踪监测规划编制和实施进程。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考核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年度监测分析,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健全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有关部门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实行规划实施考核结构与被考核主体绩效相挂钩。 

  新时代高质量高速度赶超型跨越式发展任务已经明确,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乘势而上、起而行之、锐意进取,在“率先”上抢先机,在“蹚出”上下苦功,在“新路”上勇探索,奋力书写忻府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相关文档: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的政策解读

关闭本页